Meichen's murmur

Just some murmur of my life…

[show] 小小羅浮宮-紅色房間 I 11/10/2012

Filed under: exhibition — meichen680728 @ 17:45:06

[展覽資訊]
名稱: 小小羅浮宮展 種田陽平的美術世界
原文: Petit LOUVRE
展期: 即日起~2013/01/08
開放時間: 10:00~18:00
地址: 台北市南海路49號 國立歷史博物館 展館101-103
電話: (02)2361-0270
導覽:須押證件
┌個人-NT100(約50分鐘);
└定時-NT20(約30分鐘);11:00、15:00,每場限30人
官網: http://www.nmh.gov.tw/zh-tw/Exhibition/Content.aspx?Para=0%7C21%7C707&unkey=20
相簿: http://album.blog.yam.com/meiphoto&folder=9704808
本文展區: 紅色房間 布景~巴洛克01紅色房間

[小感]

寫在前面:
1. 本展覽分為兩半,前半為小小羅浮宮,後半為美術世界,
前半部可以拍照,須關閃光;後半禁止拍攝。
2. 展覽內容重在場景重現,而非羅浮宮作品展,無真品不歡的人請斟酌參觀。
3. 小小羅浮宮展為了保持解讀自由性,沒有說明牌,強烈建議搭配導覽。

==========

"紅色房間"以酒紅色的牆面和酒紅色的地毯妝點整個房間,
這種顏色和中國代表喜慶的大紅色有所不同,
較為內斂深沉,有"羅浮宮的紅色"之稱。74往廢墟區

本展廳展示的是16-19世紀間,法國畫家的作品,以派別分區展示,
包括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、矯飾主義時期,
17世紀的巴洛克時期、古典主義時期、洛可可時期,
19世紀的新古典主義時期、浪漫主義時期、寫實主義時期等。
有興趣深入研究,請見 西洋美術史與西洋美術派流一覽表
http://vovo2000.com/talk/w-art/

其中很多幅畫都有名到常常被拿來惡搞,
之前日本的3D畫廊就曾將他們改造成立體版,
觀看作品時,就多了一種遊樂的輕鬆樂趣。1

【小亭】
位在房間正中央的小亭,運用了許多電影場景美學的技巧,
作出了石柱、絨布、石膏的多種觸感和視覺,
為了替小亭的主角-維納斯雕像打光,還特地仿藍天打造了一個天井,
不妨在這邊小憩,仔細觀賞石柱精細的雕飾,
維納斯雕像的細節、絨布椅的圖案,
也別忘了伸手摸摸這些假可亂真的觸感。紅色房間

【三人座沙發椅】
這個長得活像電風扇扇葉的絨布椅,原由拿破崙三世所設計,
方便讓三個人同時坐下來聊天,而無須轉頭,
今陳列在羅浮宮拿破崙三世套房的主客廳中。
網圖: http://1.bp.blogspot.com/-6Z0D3jUOKWM/UGnw0OjK-mI/AAAAAAAAAH0/q9Lq-Goi_A0/s1600/P1040459.JPG

這樣的設計讓我想到達利的"達利卡拉面對面沙發"VIS-À-VIS SOFA,
網圖: http://www.dalitouringexhibition.com/app/webroot/img/upload/big/ex_furniture/vis_a_vis_sofa.jpg
一樣都是設計來讓坐下來時,無須偏過頭就能彼此聊天凝視,
拿破崙三世所設計的椅子卻硬生生多出了一個人,
是要讓來訪的貴賓加入到他們夫妻的聊天裡的意思嗎?02中央小亭

【阿弗洛狄忒 又名米洛的維納斯】(Aphrodite/"Venus de Milo")
發現地: 希臘 米洛斯島 Island of Melos (Cyclades, Greece)
年代: 西元前二世紀末期(100 B.C.)
原尺寸: 202 cm
小感:
羅浮宮三寶之一的"蒙娜麗莎"在大理石廳已經介紹過,
接下來的兩個都在本展廳,一個是現在看到的維納斯雕像,
另一個是窺孔裡的勝利女神雕像,
是無論如何都不可錯過的代表性作品。07特寫

維納斯Venus在希臘神話裡,是愛與美的女神,屬於羅馬系統的名字,
希臘系統裡則叫阿芙羅狄忒Aphrodite。
在希臘與羅馬的神話系統裡,同一個神常常有兩個不同的名字,
比方宙斯 Zeus在羅馬系統裡叫朱庇特Jupiter,
其妻Hera在羅馬系統裡叫朱諾Iuno等。
有興趣作更深入了解,請見 希臘羅馬神祇名字對照表
網址: http://163.16.60.27/atlantia/mythology/godname.htm

這座雕像被安放在羅浮宮蘇利館Sully的展間中,
網圖: http://25.media.tumblr.com/tumblr_m3ahbnUa3t1qbo39mo1_1280.jpg

矯飾主義-楓丹白露畫派School of Fontainebleau
屬於皇家畫派,畫風寫實,帶有艷麗優雅的氣氛。
有興趣作更深入了解,請見 楓丹白露畫派
http://smail.au.edu.tw/~ah951056/8.htm楓丹

A【女獵人黛安娜】(Diana as a huntress)
作者: 佚名 楓丹白露派
年代: 1550年
原尺寸: 191 × 132 cm
網圖: 女獵人戴安娜
展示品圖:10女獵人黛安娜

B【加布希艾勒‧艾絲特黑與她的一個姊妹】
(Portrait présumé de Gabrielle d’Estrées et de sa soeur la duchesse de Villars)
作者: 佚名 楓丹白露派
年代: 1594年
原尺寸: 96 × 125 cm
網圖: http://upload.wikimedia.org/wikipedia/commons/6/69/Gabrielle_d_Estree_-_Louvre.jpg
小感:
展間裡最有趣的一張畫,整個場景處處充滿曖昧的暗示與秘密。11加布希艾勒‧艾絲特黑與她的一個姊妹
畫中人物是一對姊妹,裸著上身泡在浴缸中,
畫面左方的姐姐,伸出手捏著右方妹妹加布希艾勒的乳頭,
乳房是哺乳的象徵,畫家以這個動作暗示妹妹懷有身孕。
畫面右後方,有個僕婦正垂首忙著織小衣,
顯然正在趕製嬰兒服,也在在暗示將有新生兒誕生。13特寫-趕製嬰兒服

加布希艾勒的左手捏著一枚戒指,造型與亨利四世的加冕環相應,
暗指亨利四世所給予的定情物,
原來這個胎兒的生父,赫然是法國國王亨利四世,
妹妹只是國王的情婦,所懷的孩子自然不被承認,
因此畫家透過這種方式暗喻。12特寫-懷孕的暗示

大概因為畫中揭露的是皇家秘辛,畫家並未在畫上署名,
只留下了這幅構圖特別的畫作。

C【愛神的葬禮】Les funérailles de l’amour
作者:安托萬·卡隆Antoine Caron
年代: 1560-1570年
原尺寸: 210 x 164 cm
網圖: 愛神的葬禮
展示品圖: 14愛神的葬禮

 

窺孔-勝利女神像
【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雕像】The 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
發現地: 希臘 薩莫色雷斯島 Island of Samothrace (northern Aegean)
年代:約西元前190年
原尺寸: 328 cm
小感:
原作本來陳列在希臘神廟中,後來輾轉被運到巴黎,
現陳列在羅浮宮德農館大廳階梯上,作為迎賓之用,
用整個大廳襯托出勝利女神的氣勢。
下圖網址: http://markswatzell.com/paris/Inside%20the%20Louvre.jpg
展廳裡卻把它放在窺孔裡,尺寸也從3公尺高縮小了40%,
少了幾分凜然威猛的氣勢。

希臘神話裡的勝利女神Nike,羅馬神名Victoria,
是泰坦神帕拉斯Palla和海洋女神斯梯克斯Styx的女兒,
古希臘人進行海戰時,往往會雕刻她的神像安放在船頭上,保佑戰爭勝利,
現在大家熟知的運動品牌Nike也就是由此發想而命名。
如有興趣做深入了解,請見 尼刻@wiki
網址: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勝利女神

這件作品表現勝利女神飛揚,正要落在船頭的瞬間,
出土時雖就已經缺失了頭和雙手,
但高高展開的一雙翅膀,在空中畫出一條飛揚的弧線,
延伸到身後如尾翼般揚起的衣角,
還是深刻表現出飛翔時的張力和自信。18窺孔-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

女神被浪花打濕的裙擺緊緊貼著身軀,衣褶滑順細緻、真實自然,
而在濕透衣衫之下,隱約還可以看見女神健美的肌肉和皮膚紋理,
工匠透過精湛的雕刻技巧,將沉重冰冷的大理石,
成功轉化成一件充滿動態美感的傑作。18窺孔-薩莫色雷斯島的勝利女神

巴洛克畫派Baroque
畫作人體動勢生動大膽,色彩明快,強調光影變化與人文意識。
"小小羅浮宮"展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普桑、拉圖爾、克勞德等,
普桑愛用威尼斯派的色彩,拉圖爾擅長捕捉燭火光影,克勞德則多以風景為題。巴洛克1

A【遭劫掠的薩比奴女人】The Rape of the Sabine Women
作者: 尼古拉‧普桑 Poussin Nicolas
年份: 1637-1638年
原尺寸: 159 x 206 cm
網圖: http://www.artble.com/imgs/2/3/f/427815/the_rape_of_the_sabine_women.jpg
小感:
普桑曾經擔任法王路易十三的宮廷畫家,
雖然只擔任兩年的時間,卻影響深遠,
為法國繪畫確立傳統的古典風格。
普桑出生在法國諾曼第的貴族家庭,
雖然家裡期許他功成名就,他卻一心想學畫畫,
他在巴黎曾有一段流浪辛苦的時光。
後來到羅馬研究古典文化,學習文藝復興的風格,終於名揚海外,
被路易十三請回法國,擔任宮廷畫家。

畫中人物動作凍結在最戲劇性的一刻,
線條極盡雕琢,連背景建築也是符合嚴謹的紀律,
把古羅馬時,為私慾強擄婦女的一幕張顯出來。15遭劫掠的薩比奴女人

B【夏天(路得和波阿斯)】Summer (Ruth and Boaz)
作者: 尼古拉‧普桑 Poussin Nicolas
年代: 11660-1664年
原尺寸: 118 × 160 cm
網圖: http://www.abcgallery.com/P/poussin/poussin106.jpg
展示品圖:17夏天 或路得和波阿斯

C【阿卡迪亞的牧羊人】Et in Arcadia ego,Les bergers d’Arcadie
作者: 尼古拉‧普桑 Poussin Nicolas
年代: 1638~1640年
原尺寸: 185 x 121 cm
網圖: http://upload.wikimedia.org/wikipedia/commons/f/fd/Nicolas_Poussin_052.jpg
小感:
阿卡迪亞原是希臘中部蠻荒之地,
但在古希臘的田園詩中卻被描寫成有如仙境般的世外桃源,牧羊人和獵人居住其中,
整個夏天,牧羊人在阿卡迪亞照顧羊群、對唱歌曲、吹著笛子,
而法國宮廷畫家普桑在畫中重現了阿卡迪亞的神話。16阿卡迪亞的牧羊人

他在畫中描繪了幾個牧羊人用手指著墓碑上的文字,
旁邊站個一個優雅的女性看著他們,
墓碑上寫著一句拉丁文,意思是"埋在這裡的人一直住在阿卡迪亞",
這些牧羊人似乎正在討論著墓碑上的話語。16阿卡迪亞的牧羊人

巴洛克畫派Baroque巴洛克2
【於聖愛琳照顧的聖謝巴斯提安】 St Sebastian Attended by St Irene
作者: 喬治‧德‧拉‧圖爾Georges de La Tour
年代: 1649年
原尺寸: 167 x 130 cm
網圖: St Sebastian Attended by St Irene
展示品圖:21於聖愛琳照顧的聖謝巴斯提安

【伴著夜光的馬格達蘭】Magdalen with the Smoking Flame
作者: 喬治‧德‧拉‧圖爾Georges de La Tour
年代: 1640年
原尺寸:117 x 92 cm
網圖: http://www.mariabuszek.com/kcai/101-80/IntroImages/Exam%201/LaTourMagLACMA.jpg
小感:
畫家拉圖爾精細的畫風傳達出畫中人物的人際關係,及戲劇張力,
拉圖爾是法國巴洛克時期的畫家,
常以聖經故事與燭光下的場景為主題,
拉圖爾的畫風受到卡拉瓦喬Caravaggio畫派的影響,
擅長描繪光影變化的層次。
羅浮宮所收藏他的作品中,可觀察到不同光線與陰影的變化。

畫中人物沉靜而樸素,顯露出一種自省,
光源只有一盞燭光,巧妙的聚焦到主角身上。
膝上的骷髏頭象徵正視死亡,桌上翻開的聖經代表正在研讀自省,
托著顎望著光,透著哀傷的樣子。22伴著夜光的馬格達蘭

【拿方塊A的騙子】Cheater with the Ace of Diamonds
作者: 喬治‧德‧拉‧圖爾Georges de La Tour
年代: 1620-1640年
原尺寸: 106 x 146 cm
網圖: https://d30dcznuokq8w8.cloudfront.net/works/r/bal/3/5/0/90053_full_1024x748.jpg
小感:
這幅畫掛在眾多古典繪畫中,顯得特別有趣,
畫中人物個性鮮明,好像正在上演一齣舞台劇。
畫中左方的男子背後藏了兩張撲克牌,正打算詐賭,
而他偷藏的兩張牌中,有一張就是方塊A,
呼應這幅畫作的名稱-"拿方塊A的騙子"。

戴著黃色頭巾的女士前來倒酒,從他的表情似乎也發現這場牌局有問題,
而坐在中央,像是女主人或莊家的玩牌者,
則好像正在質問對方是否正心懷鬼胎,
是拉圖爾的作品中,最為幽默有趣的一幅。23拿方塊A的騙子

【木匠聖約瑟夫】Saint Joseph the Carpenter
作者: 喬治‧德‧拉‧圖爾Georges de La Tour
年代: 1642年
原尺寸: 137 x l02 cm
網圖: http://www.valtorta.org/images/Georges_de_La_Tour._St._Joseph,_the_Carpenter.JPG
展示品圖:24木匠聖約瑟夫

【在屋內的農民家庭】Peasant Family
作者: 路易‧勒‧拿Louis LE NAIN
年代: 1642年
原尺寸: 113 x 159 cm
網圖:Peasant Family
展示品圖:25在屋內的農民家庭

【克麗佩托拉登陸塔爾塞斯】 The Disembarkation of Cleopatra at Tarsus
作者: 克勞德‧洛蘭(Claude Lorrain)
年代: 1642年
原尺寸: 119 x 168 cm
網圖: The Disembarkation of Cleopatra at Tarsus
小感:
克勞德和普桑是同時代的畫家,繪畫生涯也同樣大半都在義大利的羅馬渡過,
他12歲時,雙親都過世了,13歲即到羅馬生活,
除了1620年曾回到巴黎,他仍然是一個以羅馬為家的法國畫家。
克勞德和其他同時期畫家多以人物為主題不同,他擅長的是風景畫,
因此他畫中人物的比例縮小,加強對風景的刻劃。
他在1640年左右,開始細心觀察自然,研究陽光的光線,
但他卻鮮少以寫實的方式來臨摹寫生風景,
而是將對光影的觀察,融入歷史古蹟的題材,
組合成他特有的風景畫系列。

這幅畫以埃及艷后為故事背景,結合了真實景觀,
創造了虛幻和真實交錯的奇幻場景。26克麗佩托拉登陸塔爾塞斯

【尤里西斯送克瑞塞斯返回她的父親處】Ulysses Returns Chryseis to her Father
作者: 克勞德‧簡利 又名勒‧洛漢(Claude Lorrain)
年代: 1644年
原尺寸: 119×150 cm
網圖: Ulysses Returns Chryseis to her Father
小感:
這幅作品是以特洛伊戰爭這個歷史神話為題材,
加上17世紀的景像,並融合了港口為背景,
構成這幅古典主義的風景畫作,
克勞德的作品後來流傳到其他英語系的國家,
使風景畫成為19世紀的新風潮。27尤里西斯送克瑞塞斯返回她的父親處

參考資料:
1. 維基百科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
2. goole圖片
http://www.google.com.tw/imghp?hl=zh-TW&tab=wi
3. 羅浮宮/繪畫
http://www.louvre.fr/en/departments/paintings/highlights#tabs
4. 視覺素養學習網/畫家介紹
http://vr.theatre.ntu.edu.tw/fineart/painter.htm#painter-wt
5. 名畫檔案
http://www.ss.net.tw/
6. 語音導覽

 

發表留言